聽見孩子的責怪,媽媽要當完美媽媽,還是跟孩子一起學習面對挫折?
我孩子四歲到五歲時常常對我說:你害我......。
例如週末外出塞車,到家時已很晚,進門前我說要洗澡睡覺了,孩子就生氣的說:你害我回家沒時間玩玩具!
又例如在公園玩到一半下雨了,孩子說:你沒叫我穿雨鞋,害我鞋子溼掉了。
一開始我會很怒的跟孩子吵一架(真實但非良好示範):
孩子:你害我回家不能玩玩具!
媽媽:不是喔,我沒有要害你啊,害是故意要讓你難過,我沒有故意啊。
孩子:可是我想要玩。你害我不能玩!
媽媽:(大吼)我沒有要害你!
孩子:就是你害的(大哭)
後來我發現,孩子的責怪,其實是期待,但期待媽媽是萬事通,能躲掉塞車,還要能預知天氣等等。這怎麼可能嘛!
孩子還是小嬰兒時,餓了媽媽餵奶,冷了媽媽蓋被,哭泣害怕媽媽擁抱安慰,累了媽媽哄睡,這些不分日夜的需求雖有點磨娘但媽媽還可以做到。
但長大後,到處跑的跌倒、與其他小朋友的紛爭、或是時間有限變天掃興回家等等各種狀況,媽媽終究是無法達到期待,如果媽媽努力在避免孩子失望,反而是害了孩子。
每次的責怪與失望,是孩子學習的機會,體驗內心的需求無法像嬰兒期能時時刻刻滿足,想要的與外在世界發生的會有落差,而這個落差得自己去面對,也就是慢慢學會媽媽不是萬能。在此同時,媽媽也在面對無法再當完美媽媽的挫折。
有時候當媽媽真的難,一開始試著縮小自己,努力餵養教養一個小孩長大,好不容易適應了以孩子為主的生活,又要適應孩子對我們感到失望。
要做的是同理孩子的難過,告訴孩子這世界的無可預期或殘酷,而媽媽絕不希望孩子遇到這些事,但媽媽也有限制不是萬能的,所以不是”你害我“,而是”我不想要“。
但若為了討好孩子,或是討好心中想當完美媽媽的自己,作出讓步(讓孩子去玩積木延後就寢)或轉移注意力(好嘛別不開心了那我請你吃布丁),親子雙方都會失去學習的機會。
你害我回家不能玩玩具!
其實是我不想要回家不能玩玩具。
先跳脫責怪,才能一起面對處理挫折感。
例如:我知道你很想到家後再玩一下積木,是什麼原因不能玩玩具呢?塞車是為什麼?不是因為媽媽故意不讓你玩喔!時間是有限的、拖晚了太晚睡會有什麼後果?
在這樣一次一次的生活小摩擦中,孩子會懂得面對心中的挫折感,而非學到怪罪他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