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員個性文靜內向,成績中上,在父母眼中是個自律的好孩子,但升上高一沒幾週,每天早上就哭喪著臉不願出門。三天兩頭請假不是辦法,阿員自己也擔心再不好好到校上課,可能會被退學。阿員的話不多,慢慢的才聊到:我每天都覺得很悶,很不喜歡現在的班,有幾個同學老是破壞秩序,上課不能好好聽講,因為這樣不想去學校很奇怪對不對?他問。阿員還說,在家就是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,覺得自己虛晃度日,本來喜歡玩線上遊戲,沒到校的時候整天在家卻沒開電腦,也不怎麼有食慾,每餐都吃幾口就不想吃了。
其實阿員不只心情不好,本來的興趣(電腦遊戲)變得不喜歡做了,食慾也下降,而課堂上無法聽講很可能與專注力變差有關,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使生活中這幾個層面也出狀況。三個月之中,我們談憂鬱怎麼影響他,也討論看事情習慣先想到壞的、預測自己會失敗,會造成心情經常跌落谷底,後來阿員漸漸恢復了固定到校上課,也比較瞭解如何面對情緒的低潮與壓力。
小玲不願上學的原因是感到被同學排擠,她說班上有幾個同學常常聚在一起講她,上課時也一直找機會回頭看她罵她,有時放學回家遇到同校的不認識的同學也會很兇的喊她。小玲說高一的時候人際關係還可以,有幾個要好的朋友,但不知為何高二就突然被討厭。請假在家時小玲仍感到煩躁不安,覺得心情一天比一天差。導師認為小玲沒有得罪同學,班上也沒有刻意排擠她,請校方安排心理師會談。我初見小玲時,她說沒幾句就哭了,談到連去便利商店買吃的,不認識的店員也說她很差勁,她更是滿腹委屈。
小玲認為別人(甚至不相識的人)討厭她,說她的壞話,但現實中沒有人排擠她,更沒有人罵她,這是思考與知覺出問題了。小玲的家長一開始很難接受要看精神科醫師,但規律的藥物治療確實讓小玲又能重回學校生活,而小玲也在心理諮商中認識如何與這些症狀共處,學會辨識症狀與現實的不同。
國外研究發現拒學的青少年之中,有一半的人有憂鬱或焦慮症。如果師長勸導不成就把他們貼上懶惰、不上進的標籤,或是把他們留在家保護著,他們很可能就真的中斷學業,無法成熟獨立而走向社會邊緣。也許像阿員因為憂鬱,或是像小玲有類似妄想幻聽的症狀,若我們能好好瞭解他們,適時給予協助,就有機會陪他們從迷途裡返航。
留言列表